揚州端午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的三大謎底解密
發(fā)布時間:2012-6-22 4:09:06 作者:yztpdq 來源:本站 瀏覽量:7447 【字體:
大 中 小】
中國地方大,端午的來歷南北說法各有不同,表現(xiàn)出的民俗事象也各有側(cè)重。揚州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使揚州的各種文化現(xiàn)象都具有兼有南北的特點,揚州端午的來源、民俗事象也是南北特點兼而有之。
端午的由來不同:與伍子胥有關
關于端午的起因,傳說最多、流傳最廣的是的祭祀屈原,在吳越地區(qū)有說是源于龍的圖騰崇拜,聞一多先生的《端午考》中說,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(qū)“龍”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。吃粽子和競渡,都與龍相關,吳越百姓五月初五日用"“五彩絲系臂”是古代“斷發(fā)紋身”“以像龍子”習俗的遺跡。在吳越地區(qū)還有說是對越王勾踐的紀念;也有說是為紀念孝女曹娥。
北方地區(qū)普遍流傳著端午節(jié)源于五月惡日。從先秦時代開始,人們都認為五月是個毒月,五日是惡日?!洞蟠鞫Y記》、《呂氏春秋》、《史記》、《風俗通》、《論衡》等典籍中多有記載,“此日蓄藥,以蠲除毒氣”、“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”,東晉大將王鎮(zhèn)惡的名字就是因為五月初五出生,要鎮(zhèn)惡。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,從小寄養(yǎng)在宮外。這一天是“不吉之日”,所以插菖蒲、艾葉以驅(qū)鬼,薰蒼術、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。近年來還有學者認為端午源于古代的夏至。
揚州地區(qū)除了有紀念屈原一說外,還有一說是,源于對吳國重臣伍子胥的紀念。春秋時期,揚州是吳楚交界之地,所謂“吳頭楚尾”。楚王殺了太傅伍奢和他的大兒子伍尚。伍奢小兒子伍子胥為報父兄之仇,逃往吳國。楚王派兵追趕,一直追到如今儀征胥浦的長江邊。當時正是五月,江水滔滔,伍子胥走投無路,遇老漁翁相救過江,伍子胥解下佩帶的七星寶劍相贈,老漁翁笑了笑說,楚王懸賞萬擔米谷,捕捉伍子胥,豈止這一把七星劍呢!伍子胥上岸后,老漁翁竟投水自溺而亡,以示自己絕不告密。后人為紀念此事,就在江邊建祠立祀。祠堂里,伍子胥居中,老漁翁立于上側(cè)。“胥浦”這個地名也因此而來。人們?yōu)榧o念伍子胥和那位老漁翁,每年端午,便舉行龍舟競渡,明代蔣方有一首《子胥祠》詩:“昔憐棠邑地,俎薦托城蔭。霸氣吳同盡,悲風楚自深。渡江飛遁日,解劍急酬心。渺渺蘆中影,含凄并到今。”《揚州風土紀略》載:“……相傳伍員解劍渡江處,今則橋名胥浦。地以人重,而引濟之漁父,得俠烈氣慨,尤得士君子之風。事越數(shù)千載,莫不慕其仁智廉讓而景仰不遑焉。”
這個傳說的另一個版本是,伍子胥逃到河邊,一位年輕的浣紗女救了他,后來這位女子也跳入河中,表示自己絕不會走漏口風。伍子胥敬佩浣紗女大義的行為,發(fā)誓伸冤報仇后,定為浣紗女立忠義祠堂,一年四季祭奠供奉。
后來,伍子胥報仇雪恨之后,班師回朝,專門趕到浣紗女投河的地方祭奠,建造了浣紗女的祠。聽人說浣紗女投河的兩岸蜈蚣很多,他怕浣紗女的清白之體受蜈蚣毒害,在河邊的一座小山上放了五百多只大公雞吃蜈蚣,人們把這座山叫做“雞留山”,當年伍子胥過河的渡口,人們就叫作“胥浦”,一直叫到今天。
雖說端午源于紀念伍子胥的說法,通行于吳越地區(qū),但各地內(nèi)容、細節(jié)不同,蘇州地區(qū)主要是伍子胥被害后尸體被拋入江中,溧陽則是“浣紗女”的故事。
粽箬不同:不用竹葉用蘆葉
全國各地在端午都要吃粽子。粽子,一名角黍,用粽箬包裹糯米而成。箬,是指一種寬闊長大的竹葉,《說文》解釋是:“楚謂竹皮曰箬”,《本草綱目》說這種竹葉“生南方”,我們見到的嘉興粽子就是用這種箬葉包裹的。這種竹箬揚州不生長,就用蘆葉包裹糯米。揚州人在端午前,各家各戶準備好糯米、蘆葉裹粽子;農(nóng)村婦女更是三五成群,相互幫裹。揚州的粽子除了白粽子(包裹的只是糯米)外,還分有葷素,葷的有鮮肉、咸肉、火腿、香腸等,素的有豆沙、蠶豆瓣、赤豆、棗子等。粽子的式樣有三角的、小腳的等等,裹得越緊越有滋味。端午前一日起,就戶戶飄香,端午之日家家食粽,剝?nèi)ヌJ葉,香糯鮮美。
端午節(jié)重在午時,家家設午宴,窮有窮過法,富有富過法。舊俗,是日午間,須飲雄黃酒,吃桃、桑椹、櫻桃、粽子等,還互相宴請,這些活動都叫做“嘗午”。午宴的菜都要帶紅,號稱“十二紅”,就是用醬油燒紅或自然紅的十二樣菜。有煮黃魚、燒肉、蝦子、咸鴨蛋、炒莧菜、拌黃瓜、楊花蘿卜、萵苣等,一頓鮮美豐盛的午餐。正如《望江南百調(diào)·揚州好》有一首道:“揚州好,端午樂如何?到處艾絨懸繡虎,大家蒜瓣煮黃魚,跳判鬧通衢。”“懸繡虎”則是除“五毒”的內(nèi)容了。
龍舟競渡方式不同:祭龍頭
龍舟競渡是端午的一個重要內(nèi)容,揚州端午的龍船競賽由來已久,清代名士王仲儒曾有一組揚州“端午竹枝詞”,說到:“揚州也有曲江頭,皓齒朱唇日日游。東舍西家忙不了,菖蒲香里看龍舟。”“飛云飛鳥揚風旗,端午從來競水嬉。金鼓忽喧人盡望,船梢倒掛小童兒。”
李斗在《揚州畫舫錄》中記述了乾隆年間揚州龍船競賽的盛況。龍舟長約十多丈,分為龍頭、龍腹、龍尾三部分。船上枋柱,掛著彩幡,懸著鄉(xiāng)旗。表演的主要成員,有手執(zhí)長鉤被稱為“跕頭”的篙師,和掌握船舵的“孥尾”。擅長水戲的小兒,在船梢上演出各種技藝,揚州話里叫“掉梢"”。他們表演"“獨占鰲頭”、“紅孩兒拜觀音”、“指日高升”、“楊妃春睡”等各種節(jié)目。還有一些小船載著乳鴨,往來于畫舫之間,常常有一些游人,買了鴨子拋入水中,船上人執(zhí)戈競斗“搶標”;還有的在空瓶或豬脬放上錢、果拋擲的。以浮于水面的各種物件為目標,舟中表演者入水搶奪,顯示水嬉的功夫。競賽時間從四月三十日試演起,至五月十八日止。有的船上還供奉神位,有人說是屈原,有人說是伍子胥。
《揚州竹枝詞》中還有另一則記載:“城河五月淺于溝,水上紅裙艷石榴,手把素執(zhí)遮半面,撩人眼不看龍舟。”河淺人多十分擁擠,看節(jié)日慶賀的成份多,競渡的氣氛少。
張岱在《陶庵夢憶》中有一節(jié)記瓜洲與鎮(zhèn)江金山間長江水面的競渡,真是氣勢宏偉。“龍船無瓜洲比,而看龍船亦無金山寺比。瓜洲龍船一二十只,刻畫龍頭龍尾,取其怒;旁坐二十人持大楫,取其悍;中用彩蓬,前后旌幢繡傘,取其絢;撞鉦撾鼓,取其節(jié);艄后列軍器一架,取其鍔;龍頭上一人足倒豎,掂掇其上,取其危;龍尾掛一小兒,取其險。”
儀征十二圩的龍舟競渡,競渡時間之長、方式之奇也為他處所罕見。厲惕齋在《真州竹枝詞引》中記述道:“五月初一日,龍船下水,雖三兩只,而其船荷花瓣底,比揚州平底快捷,且龍身長大倍之。游人坐小船,謂之游湖,小者曰‘草上飛’,大者曰‘雙飛燕’,間有秦淮藤棚來,曰‘南京艑’,其價獨昂。游客摜鴨,人立龍首,爭下捉之,曰‘搶鴨’?;蜇i脬擲水中,曰‘搶標’。意即古水嬉也。有彩繩系短木于龍尾,七八歲小童,雙丫髻,紅衫綠褲,立短木上演其技,如童子拜觀音、金雞獨立、倒掛鳥、鷂子翻身等名目,曰‘吊梢’。觀者駭然,演者宴若也。演罷,舟子招歌,自成一調(diào),所謂水調(diào)歌頭,其遺意歟。初五日端午……午后人往天池看龍船,鹽船各幫水手,扎紙龍頭尾于腳劃,酒后醺醺然,飛棹歡舞而來,曰‘癩烏龍船’。必花紅爆竹迎之,否則搶鴨、搶標,諸多為暴。此來彼往湖船,船中恐濺水,而岸上人見以為樂。”
十二圩曾是兩淮鹽運總棧的所在,從同治十二年到民國十六年這六十年間,這座小鎮(zhèn)上曾聚了以湘、鄂、贛、徽等地十八幫鹽工船工為主體的二十萬人,筆者前幾年在十二圩采訪,聽老人們說,每年端午的賽龍舟事與他出不同,鹽工船工們對龍的崇拜超過一般。
每年參加競賽的龍船一般都有二、三十艘,每幫至少是一艘,有的大幫有兩艘,船上有個幫的標志旗。龍舟同時出發(fā)搶標,每條船上大約四、五十人,水手每邊22—25人,按鼓點劃槳;站船頭的一人,是總指揮,也就是船老大;船尾一人,是掌舵的;打鼓、揮旗的各一人,按船老大的指揮擊鼓搖旗。另外還有裝扮成白娘子、許仙、法海等戲劇人物在船上添采的。除了賽龍舟外,還伴有舞龍燈、蕩湖船、踩高蹺等其他的民俗娛樂活動?!墩嬷葜裰υ~》中的《龍船》說:“旌旗五色耀中流,引得豪家泛棹游。住此江呈人最樂,看龍燈后看龍舟。”
節(jié)后,龍船、龍燈上的龍頭,都以很隆重的儀式請下來,供在各幫的會館中,十二圩的賽龍船還寓有祈祀的意味在內(nèi),娛神又樂人。
晚清的時候,揚州鈔關運河上的龍舟競渡,依然十分熱鬧。富商大戶把賞票放在掏空的鴨蛋殼里,扔到運河中,讓劃龍舟的水手下水“搶標”。鴨蛋殼在水面上隨波逐流,沉浮不定,“搶標”的水手必須要用嘴將鴨蛋殼咬住,才算“得標”。每年端午,運河兩岸擠滿了觀眾。清光緒三十二年(1906),當附近各地的龍舟聚攏到城南鈔關河邊準備“搶標”時,眾多觀眾擠上了停泊在河邊的“錁船”。大批觀眾擁到船上,全都擠到臨河心的一側(cè)觀看“搶標”,船體失衡傾覆,落水傷亡者達二百余人。這一年是丙午年,史稱這次事件為“丙午龍舟案”。此案以后,官府明令禁止端午時節(jié)舉辦龍舟賽事。此后一百年來,揚州城里再也沒有舉行過端午龍舟的競渡活動。
信息整理: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來源:揚子晚報